第49章 一纸能抵十万兵(再次五千字大章,追赶主线时间线)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
小牛吧 >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> 第49章 一纸能抵十万兵(再次五千字大章,追赶主线时间线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9章 一纸能抵十万兵(再次五千字大章,追赶主线时间线)

  刘备没能等来南匈奴援军。

  他也并不知道,羌渠单于究竟是如何被朝廷说服派出援军、又如何最终被下属叛变弑杀的。

  刘备离开雒阳后的这段时间里,雒阳发生了太多云波诡谲的外交诈术和机缘巧合。

  很多看似顺理成章的发展,其实背后有着一波波负负得正的骚操作。

  虽然最终结果似乎没变,但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而言,却事关个人荣辱、名望涨跌。

  就好比宋义预言项梁必败于章邯之手,虽然并没有改变任何结果,项梁该死还得死。但宋义个人却能因为这一嘴神预言,收获“知兵”之名,换来被楚怀王封为上将军的资历。

  而如今的雒阳城中,卧虎藏龙着远比宋义更牛逼的外交诈术大师。

  ……

  视线回到四月上旬的雒阳,也就是刘虞即将被朝廷内定为幽州牧、但还将定未定的时间点上。

  当时,大将军何进假借天子名义、征发羌渠单于援军的第一道矫诏,其实已经发出了半个月。

  这也并不奇怪——刘备和李素上洛告发反情是二月底的事儿,三月初陶谦的急报也到了,所以当时何进就已经开始着手征发南匈奴援军。

  何进那封矫诏的内容,甚至还是袁绍帮他出谋划策的。

  不过袁绍文笔不佳,所以他只提供劝诱思路,至于具体措辞,当然是何进的主簿陈琳写的。

  然而,陈琳文笔再好,也掩盖不住袁绍劝诱理由的苍白枯燥。羌渠单于一开始并没有搭理袁绍,借口说如今春荒匈奴军需物资储备不足,得等秋草马肥才能南下。

  这显然是准备观望风势、拖一拖再说——历史到这儿,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,因为原本历史上羌渠单于也不是那么好说话,你朝廷一征召他就屁颠屁颠来的。而是磨蹭了小半年、熬到当年秋天才勉强南下。

  何进与袁绍吃了瘪之后,觉得很没面子,又调集不到人马,就把锅甩到了即将调任幽州牧的刘虞身上。

  何进亲自请刘虞喝了顿酒,又跟袁绍一起软磨硬泡,说他们实在没办法了。如果任由他们的节奏来征发,那就等秋天再指望南匈奴援军吧。

  要想提前,就得刘虞动用自己的个人威望和人情,亲自给羌渠单于写私人信件求援,跟圣旨一表一里推动这事儿——何进其实也知道,刘虞的个人威望,在羌渠单于那儿比汉灵帝的圣旨更管用。

  刘虞推辞不过,只好暂时把这事儿记下,搁在自己的待办事项里。

  而何进也没亏待刘虞,因为第一时间征发羌渠单于不顺利,作为交换条件,何进就给了刘虞手下一些武官官职的空缺名额。默许刘虞上任州牧之前可以任用心腹,征辟一名校尉、数名都尉与军司马,再在全国范围内自行征兵一定规模,到时候一起带着去幽州上任。

  这才有了后来刘虞派遣都尉四出、征发丹阳兵等精兵的编制配额。

  ……

  被何进甩锅之后,刘虞回府就开始为他的调任做军事准备工作。

  他当时还是大宗正,手下的属官也都是一堆掌管王族户口的汉室宗亲,懂兵的不多。

  一想到要写信给羌渠单于、求羌渠单于出兵,刘虞便觉得身边乏人可用。

  缺乏懂外交谈判的人才啊!这信可怎么写?

  他自己的威望当然是足够的。但跟单于谈条件这种具体工作,才是要擅长外交的人才行。

  刘虞把宗正府里的属官在脑中全部过了一遍,最后竟然想到了那个官职最小最卑微的家伙——只有正三百石的李素。

  “此人在宗正府中虽然名微望寡,但当初听君朗说,他在大将军府上时,就曾面驳袁绍、直谏袁绍不谙胡人心思,君朗与曹操也都觉得李素所言不无道理……这求援信,就让李素来想想说辞吧。”

  他这么想着,就把李素招来。

  “拜见宗伯。”李素很快就到了,恭敬地任由刘虞吩咐。

  刘虞也不客气:“大将军矫诏征发匈奴骑兵,但是暂且被羌渠单于拖延了。大将军便让我以个人之名,给羌渠单于私信,从旁怂恿。素闻你知胡情、擅揣摩胡酋心意,可愿帮我写这封求援信?放心,最后我会亲自润色、誊抄一遍的。”

  刘虞只需要李素帮忙想几点劝诱的话术。

  李素心中一沉,第一反应依然是劝阻:“宗伯,我一贯以为,纵然征发南匈奴成功,只要朝廷不给钱粮,南匈奴内部恐怕也迟早不稳。何进既然征不到,不如就此作罢?”

  要李素写信,对李素而言当然毫无难度。

  他上辈子就是外交学院的,只是后世天下太平,用不到他那一身诈英坑美的屠龙之技,他才大材小用去当谈判专家。

  现在能学有所用,把本专业的技能用上,李素早就阴血沸腾,想要发泄阴谋骗人了。

  但提醒是不得不说的,否则将来南匈奴真出了事,刘虞怪罪他那就不好了。

  刘虞也有很多难处,最终果然没有听进去:“你说的,不无道理,但‘南匈奴迟早不稳’,这个迟早究竟是多久呢?朝廷枯竭,远水不解近渴。

  如若强征南匈奴,会导致羌渠单于一年半载之后才不稳,甚至数年后才逼反,那么眼下就该征!匈奴人不会连这点压迫都受不了吧?总不至于第一次不给钱征,他们立刻就反?

  而且,箭在弦上,已经不得不发,羌渠单于跟何进虚与委蛇,也只是说秋草马肥之后再南下,没说不南下。我们不写这封信,羌渠单于最终还是会南下的,我总不好从中作梗阻挠何进。既然如此,迟不如早,说不定靠着这些兵,还能尽快压制幽州乱局。”

  刘虞都把话说这么明白了:征发不征发是何进的锅,他们宗正府的人推动,只是加速这个进程,结果不是他们决定的。

  既然如此,李素觉得他已经仁至义尽,而且已然撇清了全部“你为什么不提醒”的嫌疑。

  咱就当一把宋义,预言一次“项梁之死”,长痛不如短痛吧。

  李素拱手应诺:“既如此,素愿效犬马之劳。还乞一封宗伯原先与胡酋之间的抚慰书信,好让卑职习学宗伯的口吻措辞、称谓礼数。”

  刘虞便翻出一封原先在幽州做官时,跟胡人酋首往来的旧书信,内容不太敏感的那种,递给李素当面揣摩。

  李素略微看了一会儿,便提笔开始写,居然都不用怎么想。

  “这李伯雅写这类书函,竟如此轻车熟路?怕是卢子干劝诱胡酋,都没他这么利落吧?”

  刘虞光是看李素下笔的速度,就是微微一惊。

  李素之前的文笔速度,已经惊讶过很多人了,从刘备到张郃,都见识过。

  但刘虞却是第一个见识到李素写外交文书速度的人。

  他脑中第一印象想到的对比参照物,就是卢植卢子干——

  卢植的职务是尚书。汉朝没有翰林院一类专门帮皇帝蟹圣旨的文学机构,所以少府卿下面的六曹尚书,其中有一项职责,就是帮忙草拟诏书。

  卢植在六曹尚书中以知兵事著称,往年何进还未揽权矫诏之前,皇帝给南匈奴、乌桓、鲜卑那些的单于、酋长下诏书,都是卢植写的,卢植就相当于汉末外交国书写作的第一高手。

  须臾之后,李素就把东西递给了他。

  除了字丑了点,别的暂时没看出毛病。

  刘虞也不在乎字,反正要亲自再抄一遍的,他关心的是劝诱的借口。

  “匈奴诸部,汉眷之盛,起于昭宣,衰于哀平,不过八十载……乌桓诸部,汉眷之盛,起于光武,盛于明、章,至今百五十载……”

  李素在劝说信中,直接就对比南匈奴和乌桓,被汉朝皇帝重用的历史。

  原来,南匈奴内附的时间,是比乌桓更早的,因为汉武帝的儿子昭帝的时候,匈奴就分裂了,南匈奴就内附当了汉朝的雇佣兵。

  但南匈奴当雇佣兵、每年有固定钱拿的好日子,只持续了几十年。

  后来到光武帝中兴,汉朝皇帝最信任的雇佣兵民族,就换成了乌桓。

  这里面原因是什么呢?匈奴单于估计都没透彻想过,但李素帮他们想了一条:

  是因为新莽代汉的时候,南匈奴当时认为西汉气数已尽,所以也没打算再为大汉尽忠、跟王莽保持距离。所以等刘秀重兴汉室,当然要另外找一派一贯支持他的!

  其实说白了,乌桓人也是匈奴当中的一部、再次分裂出来的。

  确切地说,乌桓当年就是位于河北的南匈奴。而“光武距河内”,刘秀是从河北起家的,所以他就要把“外族雇佣兵领军饷”这个好处留给最早支持他的外族嫡系!至于那些王莽代汉时跟着王莽走的,你们就别想再有拿钱当兵的好日子了!

  这才有了东汉后来近150年里,乌桓族每年能领到平均两亿钱的雇佣兵军费,可以给汉朝拿钱打仗,而南匈奴只有在特别吃紧的时候才能偶尔拿一笔!

  150年了,乌桓人为汉朝打了那么多仗,也累计收了将近300亿钱。

  把这些历史分析明白后,李素在信中话锋一转:现在,乌桓人短视,无非是因为他们以为汉室即将衰微。可大汉四百年威烈,岂是那么容易倾颓的?

  如今朝中有能有威望的汉室宗亲那么多,就算形势危急,破而后立的机会也是大得很!

  到时候,羌渠单于今日的雪中送炭,便可以至少在为子孙后代再谋一份150年的长远工资!乌桓人如今不靠谱,你们却靠谱,等汉室三兴、朝廷有钱之后,再要外族雇佣兵,可不就永远长久雇佣你们了么!

  当然了,李素的具体措辞,还是比较隐晦文雅的,他不会直接写那些大逆不道的话,只是作为外交骗术,这么铺张一下。

  刘虞看了之后,脸色也是数变。

  他的第一反应,就是觉得李素这番长远考虑的话,成功说服羌渠单于的概率太大了!条件也太有诱惑力了!

  李素把锦上添花易、雪中送炭难的道理写得太精辟了。

  谁让后世那些欠包工头项目款,说“忍一忍,现在手头紧,这个项目你帮我扛过去了,我记得你的人情仗义,后面一辈子的项目都给你做”来劝诱包工头暂不收钱的开发商,也都是这么骗人的。

  论用外交诈骗暂时稳住对方,汉朝人哪有李素阴呢。

  能把“不给钱白漂对方精锐大军”这种不要脸的事情,写得如此清新脱俗,这世上恐怕真没第二个了。

  而刘虞的第二个反应,竟然是有些惶恐和不好意思。因为这封信,最终是要以他的口吻去写给羌渠单于的。

  如果按李素的写,暗示羌渠单于“不要怕汉室衰微、投资到汉室身上的钱回不了本,就算中央不行了,肯定还有汉室宗亲三兴汉室……”

  那他自己就是大宗正,而且是如今宗室中威望最高的,那岂不是在暗示他刘虞能三兴汉室?好像有点大逆不道啊……

  刘虞挣扎在三,最后还是决定国事为重。

  这是给羌渠单于的私信,是为了尽快求援兵,单于看完之后也会烧掉的,稍微措辞露骨一些,也就罢了……

  为了天下!刘虞大义凛然地决定不避嫌疑,按李素的写。

  ……

  第二天,这封信就被刘虞最心腹的密使送走了,信上封了最严密的火漆,用了封印。

  刘虞最终还非常厚道地在信的末尾稍微隐晦地加了几句话,主要是安抚羌渠单于,让他“量力而行,实在有困难少出点兵也可以,内部团结也要注意。”

  然后就是等待了。

  信使骑的是最快的马,四天之后就送到了并州西河郡以北、雁门郡以西的南匈奴王庭。

  羌渠单于见信后,深以为然,一改之前看到那封何进矫诏的态度,跟部族内部好几个心腹商议(主要是他的儿子们),最终决定果断出兵!

  但即使如此,南匈奴内部依然有很多反对意见,主要是休屠各部的人。

  休屠各部首领须卜骨都侯,力谏羌渠单于不要搭理汉庭的征发,也对羌渠下注汉庭的做法完全不信任。

  为了阻止发兵,须卜骨都侯还在各部散布言论,强调汉室不可能再兴,现在再为了汉朝皇族的人情而给汉人白白打仗,只是把南匈奴勇士的性命往没有回报的无底深坑里填!

  羌渠单于与须卜骨都侯的矛盾进一步激化,但羌渠竟然不觉得有必要防备内患,自信仍能控制各部,大大咧咧就让自己的长子、左贤王于夫罗、带领单于直属的八千最精锐匈奴骑兵,号称两万,南下帮助汉朝勤王了。

  大军行进到雒阳就得走个把月,但信使比军队快得多。

  四月中旬的一天,传递南匈奴正式出兵勤王消息的信使,就抵达了雒阳,先把这个好消息禀报了何进,随后又禀报了刘虞。

  何进、袁绍、曹操、陈琳,乃至刘虞本人,或震惊不已,或觉得“没想到果然能成”。

  “刘虞的威望这么高?天子诏书请羌渠单于出兵,都要借口多拖延数月,刘虞一封书信,都不知写了些什么,竟然羌渠就这么果断出兵了?”

  为了这事儿,何进都忍不住几次找刘虞试探口风,想知道刘虞是怎么劝诱的。

  刘虞都有些惴惴不安,怕那些“三兴汉室”的说辞暴露,就推到了李素身上。

  “此事,某只负责付出名望、担保罢了。具体游说之辞,是我府上的公主家丞李素写的,是他的计策说服了羌渠单于最终出兵!”

  刘虞直接就把仇恨值甩到了李素身上。

  “什么?我设计的劝诱条件、配合孔璋的辞令文笔,所拟的天子明诏。对单于的说服力,居然不如李素编的一封信?这李素究竟是何等文采口才、洞悉人心?韩非之书,仪、秦之舌,恐怕都不过如此吧?”

  袁绍和陈琳听说了这条内幕后,直接震惊地呆滞到说不出话来,只觉得自己的才华和智商受到了莫大的侮辱。

  简直特么见了鬼了!

  这样的人才,要是出身足够高贵、官职起步足够高,简直可以去当“使匈奴中郎将”了有木有!代表朝廷持节去当驻匈奴大使都没问题啊(类似于苏武干的活)

  李素的信水平如何,他们是看不到原文了,只能靠袁绍这个劝诱失败的同行来衬托。

  ……

  另一边,袁绍和陈琳并不知道,就在他们被李素的骚操作震惊不已的同时,李素本人却毫不居功。

  刘虞只是在得到回信后,惊喜交集,从而对李素更加信任。但刘虞手下人才匮乏,他只能用升官赏赐劝诱能者多劳,很快又堆给李素更多的差事任务。

  “你此番劝诱南匈奴有大功,但此事不宜明着宣扬,但我定会另给差事,使你立功。待你下次回返,两功并赏,至少升你为宗正府私府长。届时让你以私府长之职,跟我平调到地方。”

  宗正府的私府长,秩比六百石,与公主家令平级。

  李素如今是公主家丞,才正三百石,“丞”和“令”有多大差距,看看县丞和县令就知道了,直接是品秩翻一倍的。

  这一步,可是跨得够大,难怪光靠一次的功劳还升不上去。

  “但凭宗伯吩咐,为国效力,岂敢推辞!”李素答应得很漂亮。

  “南匈奴行动拖沓,不能全指望他们。既然大将军特许了我募兵之权,明日你便以我属吏身份,跟随拟上任渔阳郡都尉的毋丘毅,南下招募丹阳兵。

  任务完成后,也不必回京了,从兖、青之地直接渡河,把兵带回幽州便是。朝廷已经暗定我为幽州牧。给你和毋丘毅的期限,是两个月,两个月后要带着兵回到幽州,最晚不能超过三个月!”

  “属下领命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iaoniu8.com。小牛吧手机版:https://m.xiaoni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